國營新觀點:中火事件,看台灣能源問題│台電
面對中火開罰、能源政策轉型,台電如何應對?
國營事業通常是國家民生、工業產業基礎,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,魯魯開啟這系列企畫,就是要帶同學們了解國營事業市場現狀。
除了讀書考進國營事業之外,也從社會面了解自己未來的公司。
最初,就讓我們以這幾個月吵得沸沸揚揚的台中空汙、中火議題來切入國營事業(台電)角度。
中火運轉30載,維繫全台用電命脈
炎炎夏日,晴空萬里,但一眼望去,藍天卻如同一層白紗蓋住般,鏡頭往下,人群中一點黑、一點白,口罩變成上班族必備單品,為了防範這片霧霾隨著空氣進入體內,種下不定時炸彈。再拉遠一點,來到台中市龍井區,在海岸線的邊際,五支煙囪矗立著,作為世界第二大燃煤火力發電廠,終日不停,目的是提供全台灣食衣住行育樂所須的能源。台中火力發電廠從1990年開始商轉,今年邁入第30年,30年間台灣蛻變轉型,從傳統製造業走入高科技產業,人口從2000萬增加至2300萬人,不管是民生、產業的成長,同時也讓能源需求大量增加,中火如同下有子女,上有父母的一家之主從壯年邁入老年,仍然背負著全台灣人民安居樂業的責任,繼續不停的燃燒。中火事件:減少生煤用量開罰、撤運作許可,3月起供電亮黃燈
中火長期的空汙問題為人詬病,台中市政府於2018年底協調,雙方達成共識於特定季節部分機組停機減緩空汙。11月起市政府因進入秋冬空汙季節又對中火發函要求減少生煤使用量,12月則因未達到減少生煤40%使用量連續開罰近2,000萬元,並要求撤銷部份機組的操作許可證。雖只有部份機組無法運作,但台電指出年後用電量進入高峰期,關閉的機組會降低1.5%的備載容量,3月供電量將亮起黃燈,在電力調度彈性上受限,台電表示如有用電量突然升高的情形將會無法因應。台電目前已提起行政救濟,盼透過空汙甚至是水汙染改善,尋求市政府寬限。台灣缺乏自然能源,煤炭為發電主力,後以核能替代
中火以燃煤為主要發電來源,台灣的需求電量逐年增加,帶來燃煤量增加,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除了造成全球暖化外,其他廢氣中的懸浮微粒PM2.5,首當其衝成為台中人的隱形殺手及台灣人民的健康隱憂。因台灣無法自產石油、天然氣,成本低廉的煤炭成為主要來源。雖然1970年代台灣為了能源自主,十大建設將核能發電廠列入項目之一,降低火力發電廠發電量,同時,減少排放二氧化碳,但2011年3月11日的福島核災,讓世界發起了反核聲浪,此時的台灣面臨減碳及反核兩議題的夾擊,開始尋覓能源政策的新方向。非核家園目標,風電綠電發展不及,台灣陷缺電危機
自新政府上台後大力推動綠能建設,希望以綠能取代核能,並訂定2025年正式成為非核家園,廢止核四,並逐步讓其他核電廠退役,發展離岸風電,解決陸上風電供應不足的問題,最後則是天然氣發電取代煤炭發電,但在這段過渡期能源穩定供應成了一大挑戰。2018年大潭電廠因供氣不穩定,瞬間讓6部機組跳脫,導致全台大停電,凸顯現階段一旦降低核能發電比例,因綠能建設尚未到位,使得原有火力發電廠必需時常以超載的狀況運作,而稍有閃失全台灣都有缺電的危機。而中火作為全台灣能源命脈,只能以超量燃燒解決缺電問題,但換來的卻是更多的二氧化碳與空氣汙染。能源轉型三明治,台電全力汰換硬體、培養綠能建設
雖說能源政策的三支箭,是為地球永續以及國家安全,但依台灣現況綠能仍還在開發階段,為了能一步到位,貿然的調整能源配比,除了沒辦法達成設定目標,也加重汙染的產生。而未來經濟部預估2021、2022年台商將大量回流,能源供應是另一大考驗。台電作為負責全台灣能源的支配者如同三明治般,除執行政策外,從中火事件可知還需和地方政府配合協調。眼前台電短期內的應對措施除需汰換老舊機組,加強汙染控制,並適當降載,以培植長期的綠能建設和台電公司轉型,才能夾縫逢生。如果想了解更多台電招考資訊,可以留下資料,將會有專人致電聯絡,適合的考試類組、考科準備方法、上榜最佳組合,一次為你解析!→報名免費諮詢講座!